本來離職之後除了走朝聖之路還想去看巴黎奧運、也想去看三毛荷西的西班牙故居、想去葡萄牙吃蛋塔、想把歐洲周邊國家都走過一遍…礙於口袋不夠深,無法成就這些”本來”,只能將這未竟之事寄託於未來。
Camino Francés Day20(2024/7/22)
徒步路線:Mansilla de las Mulas-León
徒步距離:18Km
小鎮漫遊:10Km
早晨輕鬆悠哉起床出門,一路和朝聖者紀念碑與散落於村莊內的古蹟玩耍,放慢腳步享受路邊的風景也是朝聖路上該學習的功課。
昨天晚上啤酒爽,加上私立庇護所柔軟的床套與枕頭套取代公立庇護所單薄虛無的一次性紙套,一夜好眠。
今天目的地是有九成朝聖者都會停留的世界遺產大城León,期待在路上閑逛能見到所有朋友。
不走回頭路的Camino就像人生,是一條義無反顧的單行道。
據說建築於十三世紀的聖瑪麗亞教堂Iglesia de Santa María是Mansilla de las Mulas第一座教堂,黃色的建築外牆與門口昂首挺立的朝聖者雕像讓我忍不住停下腳步欣賞。
種種的自我懷疑正侵蝕吞噬著我的自信,為什麼要來走?能走完全程嗎?就算走完對人生有何意義?
從出發時的各種不確定,到透過全身疼痛與磨難堆疊出的自信心,是這一條路的魔力。
遇上兩條分岔路線,直走一路暢行至León,取左則可繞經Monasterio de Sandoval參觀修道院,既然沒有欣賞宗教建築的慧根,毫無遲疑直進León。
逆光前進的上午七點半,有陽光暖背的加持,為全身注入一股溫暖的力量。
早上八點半,踢6K走到Villasabariego,在佈滿碎石小路的林間出現簡陋小屋,幾位背包少女正在門口聊天。
走進有販售熱咖啡的紀念品店,柱著超大拐杖的朝聖爺爺在門口迎接過路人,腳邊貼了一張台灣國旗。老闆娘是個走過兩次朝聖之路的大姐,即使沒有消費,坐下來小憩片刻完全能被理解。
西班牙文Río是“河”,經常在路標上見到的單字也是我學會的第一個字,走在橫越Río Porma的橋上,不自覺放緩腳步欣賞風景。
路上見過幾次背樂器走路的男孩,在Río Porma再次相遇,我鼓起勇氣上前攀談。曾在柬埔寨當導遊的Aido來自愛爾蘭,是個32歲的多媒體工程師。自認為童顏的Aido要我猜測他的年紀,不想坦白其實我比他年長很多。他遊歷過東南亞各國偏偏略過台灣,激起我做國民外交的好勝心,努力介紹非到台灣不可的理由。聊到我不久前才結束寮國旅行,不約而同喊出"龍坡邦(Luang Prabang)"是我們最喜歡的古城,英雄所見略同的偏好,讓我對這個大男孩的人生故事充滿興趣,在為了找偏僻處上廁所而分開之後,有股強烈預感未來有緣再見。
走在高速公路旁邊的產業道路,遇到一群德國花甲旅行團正在跟黃色大貝殼路標拍照,頓時我成為台北動物熊貓一般的存在。安迪沃荷說:每個人一輩子都有15分鐘的成名機會,我的就是在此刻!所有人拿出手機拍照錄影我往路標行走的囧樣,在西班牙被德國老人們要求合照,這是什麼神奇的旅程啊!當然不忘刷一波台灣的存在感,我的流浪模樣將成為阿公阿嬤們心中第一個朝聖者的印象。
上午九點四十分走進今天經過的第三個小鎮Arcahueja。
用"涼亭"已經不足以形容這一大片提供過路人休憩的場域,獨享開放空間顯得有點寂寞,讓雙腳放鬆同時補充一些熱量,西班牙地大就是任性,旅途便利性應該是法國之路深受歡迎的主因。
烈日當空汩汩湧出的沁涼水源,讓人忍不住伸手洗了把臉,用沾溼的毛巾貼在頸部散熱。
光天化日之下,朝聖者就著水源洗刷身體並不是太意外的畫面,旅途上每個徒步者都以自己的方式與這條路共生。
漫步在荒原,我想找一棵棲身的樹,有陽光,有流水,還有微風吹。該如何面對這未知的一切,讓自己的思緒沈澱,隨著天色的改變,心情的外衣也要多加一件....今天散步路的主題曲。
上午十點十分經過Valdelafuente,迎面而來眾多鐵皮屋與工廠暗示著距離昌榮便利的城市愈來愈近。
隨著更多建築物與住宅區出現,漫步於曠野的自在從容逐漸被需要留意路況與來車的謹慎取代。
前往León路上出現卡通風格的朝聖指示牌,是車水馬龍的枯燥路途上唯一可愛的風景。
失去麥田、風車、向日葵花海與田野景色,只能從鋪柏油的工人身上尋找探索西班牙的渴望。
城市的規模與進步可從交通運輸建設一探究竟,遙望遠方火柴盒般散落地平線上的建築物,León近在咫尺。
上午十一點進入León蛋黃區周邊的蛋白Puente Castro,川流不息的車潮、排列規律的行道樹、城市限定的交通號誌...是各種走進人群的預告。除了很偶爾會出現的庇護所廣告,專屬朝聖者的藍白指標、扇貝圖案、黃色大箭頭...完全消失在熙來攘往的街頭。
Puente Castro歷史博物館兼具旅遊諮詢功能,被門口那一柱久違的黃色扇貝吸引入內。
博物館內展示中古世紀人類日常生活樣貌。
不需語言和文字,模擬中古世紀場景為訪客創造搭乘時光機重返當年的想像。
館內除了宗教朝聖展覽,還有León旅遊影片導覽,Puente Castro歷史博物館是今日路途最大亮點。
徒步旅行是苦行也是修行,隨著步步逼近市中心,不斷堆疊起對於探索這座古城的雀躍與興奮之情。
四個小時輕鬆踢18K抵達León,只是腳痠坐路邊休息,旅客中心大叔特地走過來告訴我正確方向,還遞上地圖詳細介紹世界遺產大城周邊景點。
世界遺產大城友善接待旅人的格局是Santiago's Road派出橘色大隊親切攔截每一位路過的朝聖者,西班牙為朝聖者提供的旅遊服務讓人受寵若驚,迫不及待探索這座古城..
路邊吃豆漿油條的西班牙版。
León是抵達終點Santiago之前最後一座大城,有些人選擇在此停留休息幾天再離開、有些人直接入住舒適的飯店、只有少數朝聖者待在庇護所,我就是那個少數。
大城市的庇護所格局也隨之升級,落腳處是位於羅馬城牆遺跡附近、置身於水林叢林中的高樓,住慣了鄉村平房突然要切換都市人模式顯得不知所措。
什麼時候還有機會住進電梯大廈?今天應該是朝聖路上最後一次與接近繁華的距離。
中午抵達六床一間、床位可隨便選、有衣櫥的套房Albergue San Francisco de Asis一晚12 €,還有半天充裕時間展開古城漫遊。
背包客難得住到獨享衛浴設備的珍貴套房,在觀光大城市中心一晚不到台幣三百,感謝朝聖者身份加持。
住飯店、上餐館、換上美美的私服逛大街...多數朝聖者走到繁盛發達大城市紛紛切換觀光客模式,不受青睞的庇護所人煙罕至,私心祈禱今日不再有他人入住,讓我賺足優質的住宿品質。
塵埃落地之後首要任務是視察廚房評估自炊的可能性,大到可以奔跑的廚房裡,冰箱、廚具、前人遺留食物應有盡有,眼見能夠省錢飽餐一頓,忍不住嘴角上揚。
乾淨整潔卻宛若一百年不曾被使用的烹煮設備,我會努力提升你們的存在價值。
珍惜難能可貴廚房包場的大幸福。
每天結束走路日常之後的那一頓飯,即使只是簡單的泡麵加蛋,偶爾會加碼幾片火腿,都是五星級的人間美味。
礙於預算控管加上肚子尚無空間存放,就用雙眼將想吃的甜點全部打包帶走。
習慣肉攤周邊血水滿地、蒼蠅亂飛的台灣傳統市場特色,不禁對過於乾淨明亮的西班牙肉舖感到讚嘆。
一大片透明玻璃的遷徙工程需要高度專業,自從遠離荒野重返人間,在地人的日常舉動都能輕易吸引我的目光。
為什麼許多極為普通的人生道理,都要在漫長徒步中才會頓悟?
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是世界上最困難也最了不起的成就,多數人終其一生渾渾噩噩找不到答案。我是什麼樣的人?我也一直在尋找答案。
真正的生活是能夠全心投入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喜歡走路、我也正在路上,所以,我應該能算是懂得生活的人吧!
海拔八百多公尺、擁有將近十三萬人口的León是西班牙卡斯提亞-雷昂(Castilla y León)自治區的首都,也是中世紀時萊昂王國的首都。應該是西班牙人午睡的下午兩點,León主街道行人徒步區安查街Calle Ancha(西語譯:寬闊大道)的喧鬧人潮,好不熱鬧。
觀光大城必備的導覽列車有著在電影畫面才會出現的仿古車頭,這天巧遇身著白紗與西裝的新婚夫妻與親友一行人坐在車內進行古城巡禮,新人高舉捧花一路接受遊客的歡呼與祝福,實地參與幸福的場景彷彿分享了主角的一部分歡喜。
在西班牙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León,也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的法國之路Camino Francés必經之地,拜其戰略位置所賜而發展成為中世紀西班牙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不管是宗教、歷史、觀光價值都不容小覷。
美是什麼樣子?即使對自身皮囊沒有信心,毫無把握就踏上朝聖之路還能堅持走到現在的自己很美。
旅行核心不在於自助或跟團,在於創造美好回憶。
在購物者的天堂安查街Calle Ancha閒晃,喜歡的衣服、好看的鞋子、設計感新穎的朝聖紀念品…都不能買,為了完成餘下旅程的負重與體力著想,不僅保住荷包,也減少想要但不需要的煩惱。話說我的小腿膚色因為長時間穿高筒綿羊襪而曬成兩節顏色,看起來像是裝上義肢。
身為制服控,與西班牙警車擦身而過時停下腳步也是十分合理的舉動,親眼見證帥氣警察已不虛此行。
建於十三世紀的León萊昂聖瑪利亞主教座堂(Santa María de León Cathedral)是西班牙最美的哥德式教堂之一,座落於雷格拉廣場Plaza de Regla(又稱大教堂廣場)與朝聖之路的布爾戈斯(Burgos)、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教堂齊名。背著重裝出發好像還是昨天的事,想不到竟然能夠跨越法國,一路走到這裡。
帶著忐忑與質疑啟程,轉眼徒步旅行進入倒數計時。
漫步在以無數色彩斑斕的彩繪玻璃花窗聞名的萊昂聖瑪利亞主教座堂(Santa María de León Cathedral),沈浸於斑駁歷史的古往今來。
1844年被列為西班牙文化遺產的León主教座堂,興建在古羅馬浴場的遺址上,數百年後又被當時的國王改為宮殿。
我沒有買票入內參觀,只在León主教座堂外圍散步,眼前所見各種雕刻著歷史痕跡的藝術品已經不斷讓我瞳孔地震。
並非為了節省6€門票放棄入內參觀,主教座堂雄偉壯觀、氣宇軒昂的規模固然讓人震撼,沿途已經走過太多教堂導致審美疲勞,一探究竟興趣缺缺。
身為一芥俗人看不明白宗教建築蘊含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漫步在周邊已足夠虛應故事。
沉醉於柱廊的光影之間,透過每一座細緻的雕像閱讀名為西班牙這一本過於厚重的歷史書,再次與付費參觀完教堂的Jose巧遇,明明昨晚才一起上酒吧,卻將每次一重逢當做最後一次這般珍惜。
曬太陽同時不禁幻想著眼前這一個被放大版章魚腳纏繞的圓錐形藝術品拿去烤應該很好吃。
陽光、笑容、伊比利火腿,被我歸類為西班牙三寶。
扛一根火腿上路,應該足以應付走到天涯海角的熱量必須。
高掛國旗的建築八九不離十是市政廳或政府機關。
出生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天才建築師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設計的新哥特式宮殿波堤內之家(Casa de los Botines),大門口正上方是聖喬治屠龍的石刻雕塑。Casa de los Botines從織品公司演化為銀行,目前是展示高第作品的博物館,也是少數不在巴賽隆納的高第作品。
高第之於建築,如同畢卡索(Picasso)之於藝術,坐在波堤內之家門口,不小心參與了高第瀏覽建築設計圖的瞬間。
比起參觀世界遺產古蹟與教堂,我更熱衷於坐在路邊觀察車水馬龍與市井小民日常。小巷弄內懸掛在飄散濃厚歷史韻味的高牆上的皮帶攤販、不太積極招攬客人的酒吧店員、停放在路燈下面車頭塞滿鮮花的腳踏車、教堂廣場上一整排發呆曬太陽的白髮老人、正中午就填滿露天座椅、把酒言歡的觀光客...美麗風景無處不在。
教堂前面的聖伊西多羅廣場Plaza de San Isidoro
大門上方有一面西班牙皇家盾牌的聖伊西多羅教堂Basílica de San Isidoro,在盾牌之上是聖依西多羅的騎馬雕像,建在羅馬神殿上優雅樸實的羅馬式教堂與建在羅馬浴場上高聳巍峨的León主教座堂風格截然不同。
晚上七點四十走進聖伊西多羅教堂Basílica de San Isidoro,巧遇Austin、貝兒與美國John一臉平靜離開,我再一次與剛結束的朝聖者彌撒失之交臂。
大城市的大教堂都有專為朝聖者舉辦的朝聖彌撒。
雖無特定宗教信仰,也想親身經歷一次在世界遺產教堂的彌撒體驗,只能將這份期待寄託於終點Santiago de Compostela大教堂。
很多人即使活著也像是死了一樣。我捫心自問曾經認真活著嗎?至少此刻的答案是肯定的。
趴在地上拍攝整隻手被León城徽獅子咬住的囧樣吸引黑人小女孩默默走上前合影,她是不是把我當成街頭藝人表演?她的年紀應該還無法理解居民、表演者、遊客的分野?!
這是一趟整頓內在的旅程,即使沒有特別追求美食、美酒與世界級景觀,獲得的已經太多。
我不認為能走完朝聖之路的人有多厲害,畢竟每年在路上的朝聖者有數十萬人。但不可否認,能堅持走下去的我,有點韌性、有點帥氣、有點可愛。
Buen Camino!
法國之路Camino Francés故事未完....待續
留言列表